配制流態混凝土時,流動性和粘聚性失去平衡,當粘聚性低時混凝土在自身重力或其它外力作用下產生相分離,破壞了材料組成的均勻性和穩定性,導致分離。通常,泌水是離析的前奏,離析必然導致分層,增加堵泵的可能。少量泌水在工程中是允許的,而且對防止產生混凝土表面裂縫有利。 產生的原因: 砂率偏低或砂子中細顆粒含量少使混凝土保水性低,砂子含泥量大易產生漿體沉降,即“抓底”。 ◆膠凝材料總量少,漿體體積小于300L/m3 ◆石子級配差,或單一粒徑的石子; ◆用水量大,使混凝土拌合物粘性低; ◆外加劑摻量過大,或外加劑黏度低保水性不佳;
◆使用礦渣或礦渣水泥,本身保水性不好,易泌水、離析; 解決方案: 石子級配合理,單一粒徑的石子應提高砂率; ◆注意調整砂率,合理的砂率能保證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強度; ◆摻加粉煤灰,特別是配制低強度等級的大流動性混凝土,粉煤灰摻量應適當提高,從而提高其保水性; ◆減少用水量或降低外加劑的摻量,使得游離水的比例減少,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等。 ◆添加引氣劑或增稠劑,改善混凝土粘聚性和保水性。
◆母液類型的選擇也尤為重要,選擇低敏感性聚羧酸母液,可有效降低離析泌水的風險。 |